当前位置: 首页 > 句子大全 > 好诗好词

佛家禅韵诗句,福佛歌禅韵

  • 好诗好词
  • 2024-06-23

佛家禅韵诗句?千峰顶上一茅屋,老僧半间云半间,昨夜云随风雨去,到头不似老僧闲 (唐)归宗志芝禅师 方云禅画 志芝禅诗 【星云禅话】有一个修道的老和尚,他在高高的山顶上建了一间茅屋,茅屋常常在云端里,老僧自己说他只住了半间,还有半间给云住去了。老和尚对于这样的山居岁月很能够安住,那么,佛家禅韵诗句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
佛与禅宗的诗句

方云禅画志芝禅诗

千峰顶上一茅屋,老僧半间云半间,

昨夜云随风雨去,到头不似老僧闲

(唐)归宗志芝禅师

方云禅画志芝禅诗

【星云禅话】

有一个修道的老和尚,他在高高的山顶上建了一间茅屋,茅屋常常在云端里,老僧自己说他只住了半间,还有半间给云住去了。老和尚对于这样的山居岁月很能够安住,而云就无法安住了,云随风雨飘去了,反而不像老僧这样地悠闲静定。

地藏菩萨还在修道的时候,他随侍的童子由于常常想念家里的亲人,就告假

回家。地藏菩萨送这位侍者出门之时,嘱咐童子说:“此去不须常挂念,老僧相

伴有烟霞。”意思是你走不必挂念,我住在高高的山顶上,有云有烟有霞相陪伴,

我不寂寞的。

过去有很多入山修行的高僧大德们,你看他们在山顶上会很寂寞吗?其实不

然,他们以万物为侣。他甚至不剃发、不洗澡也没有关系,因为他们已没有烦恼、

没有垢秽,安住在禅悦法喜当中。就如诗偈里的这位老僧,不随云一样地飘浮不定反观现在有一些修道的人,尤其是青年人,对于酸甜苦辣的境界耐不住,人情变化稳不住,对于自己的修道守不住,见异思迁,变来变去,到了最后,一无所有,一无所获。我们要学这一位老僧,安住在半间屋里,心不要像云烟般随意地飘忽

不定,才能有所成。

选自《星云禅话与方云禅画》

佛学诗句

一、红尘离殇,一世清欢

风尘世事,起伏有定。浮生韶华,瘦了等待。捧一杯清茗,细品幽香,沉淀往昔;持一颗素心,微笑向暖,独守清欢。

——题记

绿萝衣襟拂过了几声叹息,万重山水模糊了云烟旧梦。那场隔世经年的梦,还未醒来,就已凋零。流年匆匆,就这样将一份感情,由浓转淡,由暖转凉,直至了无痕迹。一如纷呈万象的人生,百转千回之后,亦化为明净清风。

早春的季节里,雪花飘然,氤氲着几许浪漫与伤感的气息。静倚轩窗,闭门而居,看窗外雪花纷飞。恍然懂得,错过的花事,不再重来,再繁复的情节,终会散场。流光易老,曾经纯白如雪的记忆,在时光的长廊里渐次陈旧,亦染上了斑驳的苍凉。

一盏清茗,茶香袅袅,于朦胧中,我还能清晰地看到曾经明丽绚烂的笑颜,曾经携手走过的街头,曾经温暖相依的片段,曾经豪情万丈的誓言……

怎奈烟花易冷,岁月流觞,终是将曾经的浓烈演绎成淡漠,留我独自承受着难以启齿的浅伤和一身沉重的锋芒。

樽前独舞,寂寞清歌,遥望一池清碎的光影,叹世间情缘难以久长。心事落满往日的离殇,多想用细水长流的情怀,与你平淡相守着每一个晨钟暮鼓;多想用相知相惜,与你携手走过山长水阔。

风景难留,山水有尽。深深地眷恋着,那逝水流年里的音容笑貌,那古老门板后的苍绿青春……

原来,想要记住的,早已忘记;想要忘记的,却一直记得。

佛教经典诗句

赠汪伦(李白)

李白乘舟将欲行,

忽闻岸上踏歌声。

桃花潭水深千尺,

不及汪伦送我情。

[简析]

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,常在村民汪伦家作客。临走时,汪伦来送行,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。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。

前两句叙事:“李白乘舟将欲行,忽闻岸上踏歌声。”李白将要乘舟离去,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,他们手挽着手,一边走,一边唱。“将欲”与“忽闻”相照应,写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。“将欲”,正是小舟待发之时;“忽闻”,说明出于意料之外。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,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。但现在他不仅来了,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,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!用什么语言来表达?桃花潭就在附近,于是诗人信手拈来,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。“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”两句,清代沈德潜评价说:“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,便是凡语。妙境只在一转换间。”(《唐诗别裁》)的确,这两句妙就妙在“不及”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,有了“深千尺”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,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,既形象生动,又耐人寻味。潭水已“深千尺”了,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多深呢?

明代唐汝询在《唐诗解》中说:“伦,一村人耳,何亲于白?既酿酒以候之,复临行以祖(饯别)之,情固超俗矣。

禅韵佛歌

令人开悟的佛教禅诗一百首!

1.身是菩提树,心如明镜台,时时勤拂拭,莫使有尘埃。(神秀示法诗)

2.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,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(六祖示法诗)

3.处处逢归路,头头达故乡。本来成现事,何必待思量。(神照本如开悟诗)

4.金屑眼中翳,衣珠法上尘。已灵犹不重,佛视为何人。(文偃诗)

5.几年个事挂胸怀,问尽诸方眼不开。肝胆此时俱破裂,一声江上待郎来。(分庵主开悟诗)

6.焰里寒冰结,杨花九月飞。泥牛吼水面,木马逐风嘶。(本寂诗)

7.三十年来寻剑客,几回落叶又抽枝。自从一见桃花后,直到如今更不疑。(灵云志勤开悟诗)

8.山前一片闲田地,叉手叮咛问祖翁;几度卖来还自买,为怜松竹引清风。(五祖清演开悟诗)

9.空门不肯出,投窗也太痴。百年钻故纸,何日出头时。(神赞蜂子投窗诗)

10.常忆西湖处士家,疏枝冷蕊自横斜。精时一片当时事,只欠清香不欠花。(虚舟普度墨梅诗)

11.南去北来休便休,白草吹尽楚江秋。道人不是悲秋客,一任晚山相对悉。(程颢题淮南寺诗)

12.岩上桃花开,花从何处来?灵支才一见,回首舞三台。(觉海法因庵主开悟诗)

13.吾心似秋月,碧潭清皎洁。列物堪比伦,教我如何说。(寒山吾心诗)

14.孤云将野鹤,岂向人间住?莫买沃洲山,时人已知处!(刘长卿送上人诗)

15.我有一方便,价值百匹练。

禅韵禅境

一、“神韵”与禅

唐代以王维为代表的山水诗派,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。之所以如此说,是因为山水诗派的创作及其艺术精神,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诗歌的特质。

清代著名诗论家王士祯(渔洋)论诗“独以神韵为宗”(《清史稿》卷266),标举“神韵”,作为其诗论体系的核心范畴。无论是否明确地使用这个概念,渔洋处处是以“神韵天然”作为评诗的价值尺度的。以他的“神韵”说来衡量诗史,最为符合渔洋审美理想的就是以王维、孟浩然为代表的唐代山水诗派的创作风格。在渔洋诗论中,对王维、孟浩然、常建等人创作,是非常推崇的。

同时,我们不难发现,王士祯的“神韵”说与禅学有十分深刻的联系。从渔洋的诗论中可以看出,渔洋以禅论诗,并非是在一般的比喻层次上,而是将禅的特征内化到“神韵说”的美学内涵中去。在这点上,王渔洋比严沧浪的“以禅喻诗”又大大推进了一步。

王士祯在论及山水诗派诸家创作时,常常以“入禅”的独特情境来形容诗的妙谛。如他说:“唐人五言绝句,往往入禅,有得意忘言之妙,与净名默然,达磨得髓,同一关捩。观王(维)裴(迪)《辋川集》及祖咏《终南残雪》诗,虽钝根初机,亦能顿悟。”(《香祖笔记》)这里侧重指出王维、裴迪等人的五言绝句与禅悟相关的“得意忘言之妙”。

以上就是佛家禅韵诗句的全部内容,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,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,禅韵盎然,如:“人闲桂花落,夜静春山空。月出惊飞鸟,时鸣春涧中。”(《鸟鸣磵》)“飒飒秋雨中,浅浅石榴泻。跳波自相溅,白鹭惊复下。

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