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有灵犀一点通下一句?“心有灵犀一点通,隔座送钩春酒暖,分曹射覆蜡灯红”。意思是,内心却象灵犀一样,感情息息相通。互相猜钩嬉戏,隔座对饮春酒暖心;分组来行酒令,决一胜负烛光泛红。出自唐代李商隐的《无题·昨夜星辰昨夜风》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默契和情感联系。整句诗充满了浪漫和温馨的氛围,那么,心有灵犀一点通下一句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原诗联:
身无彩凤双飞翼,
心有灵犀一点通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
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,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。
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,一般不需要押韵(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)。
春联源远流长,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。他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:"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",谓文"题桃符"(见《蜀梼杌》),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,也是第一副春联。 此说的根据是清代楹联学家梁章钜《楹联丛话》引《蜀梼杌》,但据《楹联概说》考证,梁章钜在引用时将"以其词工"改为"以其词非工",《蜀梼杌》原文认为该联是辛寅逊而非孟昶所作。宋代不同史料对此说法不一,还有将作者归为孟昶儿子的。因而这副春联作者到底是谁,仍是个悬案。
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。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,又吸收了古体诗、散文、词曲等的特点。因而对联所用句式,除了律诗句式、骈文句式外,还有古体诗句式、散文句式、仿词曲句式。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、宽严不同。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,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,其他位置平仄不拘。
对联的要求
对联文字长短不一,短的仅一、两个字;长的可达几百字。对联形式多样,有正对、反/对、流水对、联球对、集句对等。
“隔座送钩春酒暖,分曹射覆蜡灯红”。“心有灵犀一点通,隔座送钩春酒暖,分曹射覆蜡灯红”。意思是,内心却象灵犀一样,感情息息相通。互相猜钩嬉戏,隔座对饮春酒暖心;分组来行酒令,决一胜负烛光泛红。出自唐代李商隐的《无题·昨夜星辰昨夜风》表达了一种深深的默契和情感联系。整句诗充满了浪漫和温馨的氛围,表达了深深的爱情和默契。
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的下一句是:“隔座送钩春酒暖”,诗句出自唐代李商隐所著的《无题二首》
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全诗
《无题二首》
唐代李商隐
昨夜星辰昨夜风,画楼西畔桂堂东。
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。
隔座送钩春酒暖,分曹射覆蜡灯红。
嗟余听鼓应官去,走马兰台类转蓬。
(转蓬 一作:断蓬)
闻道阊门萼绿华,昔年相望抵天涯。
岂知一夜秦楼客,偷看吴王苑内花。
原诗联 身无彩凤双飞翼; 心有灵犀一点通。 无题·昨夜星辰昨夜风 作者:李商隐 (唐) 昨夜星辰昨夜风,画楼西畔桂堂东。 身无彩凤双飞翼,心有灵犀一点通。 隔座送钩春酒暖,分曹射覆蜡灯红。 嗟余听鼓应官去,走马兰台类转蓬。
楼上解释的很清楚了。我来说个通俗点吧。《环太平洋》看过没?那个通感技术,让两个人承担压力如一人操控机甲,那个状态就是了,只是我们的古人不用借助仪器就能达到这种状态。
以上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下一句的全部内容,尽管不能相通,但两人在思想感情上却早已契合、沟通,“心有灵犀一点通”即指此而言。下句常为后人所借用,但已不限于指爱情。古书记载,有一种犀牛角名通天犀,有白色如线贯通首尾,被看作为灵异之物,故称灵犀,“一点通”的想象也由此而来。清人冯舒说:“次联衬贴流丽圆美,内容来源于互联网,信息真伪需自行辨别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