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上名句默写语文?《秋词》刘禹锡(八上课外) 自古逢秋悲寂寥,我言秋日胜春朝。 晴空一鹤排云上,便引诗情到碧霄。 《鲁山山行》梅尧臣(八上课外) 好峰随处改,幽径独行迷。 霜落熊升树,林空鹿饮溪。那么,八上名句默写语文?一起来了解一下吧。
一
1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
2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
二
1,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,孔子云:“何陋之有?”
2,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三
1,香远益清
2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
3,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
四
1,矫首昂视,神情与苏黄不属
2.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
3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
八年级 语文课本中,古诗词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。我整理了关于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背诵默写题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!
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古诗文背诵默写题
(一)填空式默写
1、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 ——陶渊明《桃花源记》
2、斯是陋室,唯吾德馨。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。——刘禹锡《陋室铭》
3、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涟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远益清,亭亭净直,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。 ——周敦颐《爱莲说》
4、闭之,则右刻“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”,左刻“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”,石青糁之。船头坐三人,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,佛印居右,鲁直居左。佛印绝类弥勒,袒胸露乳,矫首昂视 ,神情与苏、黄不属。其人视端容寂,若听茶声然。
——《核舟记》
5、是故谋闭而不兴,盗窃乱贼而不作,故外户而不闭,是谓大同。
——《大道之行也》
6、造化钟神秀,阴阳割昏晓。 ——杜甫《望岳》
7、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 ——杜甫《春望》
8、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 ——杜甫《石壕吏》
9、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亭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故渔者歌曰:“巴东三峡巫峡长,猿鸣三声泪沾裳。” ——郦道元《三峡》
10、晓雾将歇,猿鸟乱鸣;夕日欲颓,沉鳞竞跃。
第五单元《桃花源记》
1.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是∶。2.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:。3.本文中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:,,
。4.本文中描写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、和平幸福的境况(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)的句子是:。
6.《桃花源记》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、民风淳朴的句子有:
。村中闻有此人,咸来问讯。
7.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,请写出来其中的两个、。
《短文两篇》1.《陋室铭》中的主旨句:。
2.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:。
3.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句:。4.从反面表现作者情趣高雅句:。5.运用类比表明作者志趣抱负句:
。,?
6.《陋室铭》中与“时人莫小池中水,浅处无妨有卧龙”意思相近的句子是:
。7.《爱莲说》中集中表现莲高洁品格的主旨句:。8.《爱莲说》中“。”道出荷花庄重质朴、洁身自好、不落尘俗的品格。9.《爱莲说》中描写莲的形象,先用衬笔,其中,,是一般映衬,和是重点映衬,菊是牡丹是。
《大道之行也》
1.全文纲领性句子是:
大道之行也。
2.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句是:
①故人不独亲其亲,,,,,,,矜、寡、孤、独废疾者皆有所养(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)
②。
1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
2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,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
二
1,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,孔子云:“何陋之有?”
2,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
三
1,香远益清
2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
3,莲之爱,同予者何人
四
1,矫首昂视,神情与苏黄不属
2.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
3,山高月小,水落石出
八年级名言名句整理如下:
1、有所不为,而后可以有为。
2、大海倘若没有千竿深度,哪有如山浪头。
3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
4、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
5、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
6、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
7、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8、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
9、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。
10、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。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,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。
11、人之所以能,是相信能。
12、在真实的生命里,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,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。
13、受任于败军之际,奉命于危难之间。
14、没有什么事情有象热忱这般具有传染性,它能感动顽石,它是真诚的精髓。
15、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。
16、多行不义,必自毙。
17、得意淡然,失意泰然。
18、好咖啡要和朋友一起品尝,好机会也要和朋友一起分享。
19、没有一个人能全面把握真理。
20、天苍苍,野茫茫,风吹草低见牛羊。
以上就是八上名句默写语文的全部内容,1、有所不为,而后可以有为。2、大海倘若没有千竿深度,哪有如山浪头。3、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4、温故而知新,可以为师矣。5、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。6、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。7、学而不厌。